影評該怎么寫,不單單是很多考生的疑問,也是很多電影愛好者的疑問。
今天美影就給大家推薦幾本關于影評的好書,不論是從角度、心理、創作、還是受眾分析,都讓大家看到一個評論者自我成長的經驗,希望能對每一位即將藝考的考生有所幫助。

1、《認識電影》
作者:(美)路易斯·賈內梯
出版時間:2007年11月
內容:《認識電影》作為電影入門書中的經典之作,用深入淺出的筆觸,告訴我們影視傳播的手法,并逐項解析其復雜的語言系統與要素。從電影理論的典型視角出發,簡明扼要地評論了電影藝術的方方面面。書中提及的影片包羅萬象,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電影人的經驗光譜,讓讀者在輕松的閱讀過程中吸收到電影知識,從而真正“認識”電影。
2.《影視作品分析》
作者:尹利強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
內容:《影視作品分析》針對影視編導考生寫影評的困惑,告訴考生寫影評應該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識以及影評寫作方法與技巧,并分析了30多部中外影視名片及電視劇、電視欄目,是考生寫影評可資借鑒的范本,旨在讓廣大考生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影視作品分析的寫作方法與技巧,從而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3、《電影批評》
作者:戴錦華
出版時間:2004年
內容:戴錦華是中國電影批評第一人。《電影批評》是戴錦華電影理論的集大成者。在本書中,戴錦華選擇了十部當代中外電影,分別從視聽語言,劇作,作者電影,精神分析學,意識形態分析,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等多重領域展開了她對電影的研究和看法。
4、《經典影片解讀教程》上下兩冊
作者:黃會林
出版時間:2004年
內容:《經典影片解讀教程》分為上下兩冊,是北京師范大學電影學專業的系列教材,對中外經典佳片做了細致解讀。
5、《電影是什么?》
作者:(法)巴贊
出版時間:2008年
內容:安德烈•巴贊的電影理論被視為電影理論史上的里程碑。他的名字與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法國新浪潮、法國電影理論批評和現實主義電影緊緊聯系在一起。巴贊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形成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電影是什么?》是巴贊的經典批評文章的結集,涉及電影本體論、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和電影美學等諸多話題,是研究巴贊和當代電影美學的必備讀物。
6、《偉大的電影》
作者:羅杰伊伯特
出版時間:2012年
內容:羅杰伊伯特應該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影評人,也是美國第一位因為寫影評而獲得普利策獎的人。羅杰伊伯特的閱片量驚人,在其50多年的影評寫作生涯中,大概閱歷了數十萬部電影。《偉大的電影》書精選了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評論和鑒賞的提煉,是熱愛、分析和歷史的糅合,它們讓讀者以嶄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熱情回味(或者說先睹為快)所評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評廣泛覆蓋各種類型片、各個時代和各個國家,從電影藝術史上至高無上的經典作品到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娛樂作品。
7、《虛無的質感》
作者:梅雪風
出版時間:2018年
內容:《虛無的質感》可能是最毒舌的一部影評集,作者以一種罕見的洞察力描摹當代華語電影的亂象與媚骨,用鋒利如刀的筆觸剖析這背后的病灶。也可能是作者對人性和世界的深刻理解,與他敏感卻節制的情感表達結合,有著一種炙熱與冷冽交相輝映的閱讀快感。本書分為“看片、讀人、閱事”三輯,從電影本體、創作者,以及當下文化思潮這三個維度對近十年的電影進行了深刻分析,是這十年電影文化興衰的精準畫像。
8、《身不在場》
作者:木衛二
出版時間:2016年
內容:《身不在場》連接了虛擬的聲畫和現實的生活,讓大家能夠用銀幕上的斑駁,為自己在繁亂世間開辟一片遐想地。作者用樸素而流暢的文字記錄下他的觀影體驗,更是在以電影為名,書寫光影映照的現實。通過文字走進電影,給生活開啟一個個經典而懷舊的夢境。
|